这是求是科学院耿弘研究员在2023求是论坛暨求是经济与管理年会上的讲话摘要。
国际交往、交流与合作,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非常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同时,企业的困难,本质上是市场的困难。
市场空间、产品、商业模式是企业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或者非常重要的维度之一。耿弘研究员长期重视南南合作工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与丰富的信息与经验,值得认真研究。
求是论坛之:
一带一路与南南合作
----依托对外开放新体制 拓展南南合作新空间
研究员 上海南南国际贸易促进中心 主席 耿 弘
尊敬的各位院长、各位研究员同仁、导师,各位同学与校友:
浙江省求是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院致力于研究和开拓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坚定捍卫并推进开放性世界经济,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的国际交流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权威智库和经济管理信息库,是一座一流的经济管理智库与学府,为国家和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很多贡献。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今天我有幸成为研究院的一员并参加这样隆重的年会,感到非常荣幸!
借此机会,向各位专家、校友、学员交流一下我从事南南合作的一些体会。
南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
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的起源,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伟大创举。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协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在万隆会议上,南南合作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和支持。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标志着整体性南南合作的开始,南南合作是亚非开展广泛合作的起点,并为不结盟运动开辟了道路。1973年的石油斗争是南南合作政治与经济结合的典范,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使南南合作的影响不断扩大。80年代,南北对话陷入僵局,南方国家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并寻找多种合作形式、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支持并参与南南合作。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从万隆会议开始,一直是南南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坚实力量。南南农业合作就是我国最早的多边与双边区域合作形式。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向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合作,巴基斯坦派出农业经济水利考察团访华,中国派出农业技术专家访巴,将我国农具、选种、深耕细作、合理密制的成功经验介绍过去,帮助他们建立农具厂、办农业技术学校,逐步解决了巴基斯坦“两头牛,三根棍,一寸深”的粗放耕作模式,有了一个良好的农业合作的开端。这种普惠共赢的农业合作国际秩序一直延续到现在。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意在“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反映出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化发展,为“南南合作”创造了新的区域合作机制。
2013年,习近平主席倡导“一带一路”,从此,“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与南南合作的内在机理相耦合,是新型的南南合作。我们尊重各个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经济上不强人所难,不趁人之危,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始终坚持不干涉受援国内政的原则,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援外模式,已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进入开展南南合作的黄金时期。
上海南南国际贸易促进中心,旨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机制下,积极配合各国政府,各驻华使领馆 以及合约单位,藉由上海自贸区的创新管理模式,为各国企业家在国内外的贸易、投资往来及他们之间的交易交流搭建一个较大范围的咨询平台。2013年8月,南南国际贸易促进中心成立之初,我写下了“促进世界和平,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科技交流,增进经济往来,实现共同繁荣”的工作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美好的愿景命名为《南南之梦》。
2015年,纪念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60周年的“万隆公报”,围绕“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的主题,提出了重振和加强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亚洲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和共同的发展振兴梦想,南南合作源于共同的经历和共鸣,是一种基于团结一致的平等伙伴关系。
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由中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南南合作圆桌会时发表讲话,强调南南合作是平等互信的合作。习主席指出: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经济上,我们尊重对方意愿,不强人所难,不乘人之危,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伟大创举,是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团结互助的合作,帮助我们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发展繁荣之路。伴随着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提升,南南合作必将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崛起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持久、平衡、包容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年来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南南合作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南南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我们秉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的正确义利观,将他国发展当作自身机遇,不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我赢你输的零和模式。我们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联手开发国际市场,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共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争取有利地位。
南南合作是团结互助的合作。我们通过不结盟运动保持沟通和协调,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捍卫正当权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不断走向纵深的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和平发展理念,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南南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增添了新的动能。当前,中非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南南合作的样板。中非合作为中国与非洲对接发展战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机遇。双方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前景广阔。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正是我们追求的南南之梦。
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让中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二十多年来,双方相继制订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贸易额增长了20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了100倍,友好城市总数达到150多对。
非洲一些国家积贫积弱,与生态环境脆弱有重要关系。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是中国和非洲的共同目标。中非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是南南合作的创新性重要典范,正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为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的积极行动。
“中非合作绝不以牺牲非洲生态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我们将支持非洲增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非洲实施100个清洁能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和智慧型城市建设项目。在2020年举行的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习主席再次宣布:中方将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希望发达经济体在减排行动力度上作出表率,并带头兑现气候资金出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充足的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
我们体会到:纵观当今世界发展,非洲无疑是最具有潜力的区域之一。非洲有十几亿人口,54个国家,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还没有充分发挥,非洲是充满潜力的一块土地。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开展南南合作以来,从野生动植物保护到环境治理,从气象监测到低碳城市规划,绿色发展合作在非洲这片希望的大陆、发展的热土上全面铺开。我们积极参加世界气候大会,把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大量城市化与工业化、污染防控的经验和在环境管理、设备制造等方面具备能力水平介绍出去。我们努力促成竹藤资源在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发展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中国在竹藤栽培利用方面历史悠久,竹文化博大精深。竹产业的绿色环保、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属性,与扶贫增收、妇女就业、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与生态环境保护休戚相关,亟待开发。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共同促进全球竹藤产业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深化南南合作、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等问题,使许多小岛屿国家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小岛屿国家一直是气候变化影响的主体,由于缺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一直承受着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类后果。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国家之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推动《巴黎协定》的有效实施,帮助不发达国家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近年来,我国主要领导人越来越重视与南太平洋岛屿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在我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我们抓住如何利用帮助减缓气候变化这一契机,加强与南太平洋岛国合作,推动构建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我们决心与各方一道携手共进,同舟共济,把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朋友圈做大做强,促成更多更广的气候伙伴关系。
一个无污染的星球将保护和恢复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水、空气和生计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从而有助于改善人类福祉和繁荣,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穷人和弱势群体意义重大。
南南合作是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和区域多重环境压力与挑战,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强合作、巩固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热点环境议题。通过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广泛伙伴关系,加强政策和解决方案的知识分享,使各国能够在知识、技术和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方面实现跨越。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端人才、传播丝路文化、加强教育外交、实现政策对接等的关键角色,更是保障南南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民意基础。南南合作要立足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先进技术、经验共享。当前发展中国家除了要应对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挑战之外,仍然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近些年南南合作在新领域拓展方面取得了更大进展,全球化条件下的南南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我国开展南南合作的经验表明,我国与非洲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合作,对其基础设施、农业水利、防灾减灾等国家和民生基础建设的帮助,以及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财政和人员援助,对维护、增进中非传统友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使得中非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同时,南南合作培养了一批了解中国国情的非洲国家官员,以及一批从事基础科技业务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有利于我国与非洲国家开展进一步的商业、贸易活动及文化科技交流。我国与新兴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了相互在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技术上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南南合作”不是穷帮穷,而是新兴经济体共同繁荣。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明确宣布中国的“五不”政策,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这一政策赢得各界高度赞同。中国所倡导的“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丰富了南南合作理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实践,从最初的单向赠予,逐步走向双向合作,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逐步转变,丰富了南南合作的实践。可以看出中国力量在非洲之崛起不仅有利于中国国家的自身利益,更是一种国家身份的战略布局。这是中非共同营造长期友好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需要。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今世界,中非合作已经发展成为兄弟之间的相互理解,朋友之间的相互支持,是当今世界南南合作的先驱和典范。有力地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
南南合作历经六十多个春秋,正如习近平主席论述的那样:中国和亚非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相互关系就像长江、梭罗河、尼罗河那一样,奔流不息。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弘扬万隆精神,共同实现亚非振兴梦想,为亚非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非洲大陆各国朋友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近年来,中国和非洲更是不断加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亲自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几年来,南南基金与10多个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在50多个国家实施了100多个民生项目,受益人数超过2000万;习主席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5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人道危机、实现减贫和发展,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致力于分享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政府管理高端人才。基金和学院为推进南南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愿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进一步释放南南合作潜力,共享发展机遇。释放潜力,共享机遇,正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努力拓展南南合作新空间的顶层设计。
9月12日是联合国南南合作日。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南南合作,倡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共走繁荣之路。习近平主席在贺信、讲话中分别提到南南合作的“5年”“20年”与“70年”。这三个时间,标注出中国对南南合作的坚定支持、积极参与和重要贡献。“5年”,即上述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5周年的贺信。20年,即习近平20年前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推动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掀开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70年,指在过去70年中,中国派往非洲的医疗队为两亿多人次非洲人民提供了医疗服务。目前,常驻非洲的46支中国医疗队正在投入当地的抗疫行动。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是国际社会抗击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取得的重要经验,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
释放合作潜力,共享发展机遇,拓展南南合作新空间。我国将着眼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融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等传统合作领域迈出新步伐,另一方面着力向减贫惠民、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绿色环保等领域加大倾斜,塑造务实合作新的增长点,中非双方还将继续加强沟通协作、携手努力,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确保南南合作成果如期全面落实。
农业一直是南南合作的基础领域。在上述菌草技术援助项目中,科技工作者利用当地菌草资源和中国的栽培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赤道附近,栽培出被当地人称为天方夜谭的食用菌。20年来,中国先后举办270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为106个国家培训1万多名学员,在亚非拉13个国家建立了菌草技术试验示范中心或基地。我国凭借食用菌栽培项目进入南南合作领域,利用中国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示范,通过组建多层次、多产业的协作网络,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和产品输出以及经贸交流与合作,探索南南合作可操作的模式,承担我国政府履行大国职责和援助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展示中国参与南南合作的最新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样板。如今,菌草已在全世界“圈粉”,有效助力所在国家解决贫困、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被誉为“中国草”“幸福草”“太阳草”。
在我们进行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役中,菌草种植已经发展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农业生产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工厂化育苗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市场潜力,创造出的良好经济价值,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植物组培技术是农业产业最基本、最重要高效的技术体系,被誉为“农业工业化的桥梁”。中国成功的经验说明,植物组培技术为南南合作中的农业科技发展展示出一片广阔的新空间,能够更好地助力发展中国家减贫脱困,推进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农产品贸易与投资惠及发展中国家人民。
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南南合作中重要的发展空间。我们在南南合作中积极参与竹缠绕复合材料的应用和推广。这是由中国独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型竹产品。竹缠绕复合材料是一种以竹子为主要材料,采用缠绕工艺加工成型的生物基复合材料。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竹子轴向拉伸强度高的天然属性,将竹材的轴向拉伸强度应用至最大化,并在产品结构中形成无应力缺陷分布,从而使产品达到承压等工程技术要求和满足成本最小化的经济要求。竹缠绕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保温隔音性能好、阻燃、抗风抗震、使用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可以加工成压力管道、城市综合管廊、整体式房屋、高铁车厢、飞行器、船舰等产品,能大量替代金属、塑料、水泥等传统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城建、市政、交通、水利、航空、国防产业等领域。其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继出台,技术产业化全部基础工作已完成,已经进入全面产业化生产和应用。
国家将竹缠绕复合材料作为深化南南合作、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的积极贡献。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明确指出:“‘建设中非竹子中心,帮助非洲开发竹藤产业’是实施八大行动中‘绿色发展行动’的重要内容”。竹缠绕复合材料走向世界,势在必行。
竹缠绕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将大幅度减少钢铁、水泥、塑料等化石资源的开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当人类把全球闲置的6亿吨竹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做成管道、管廊、房屋、车厢等竹缠绕产品,可形成超过12万亿元的新兴产业,每年可节约能源5亿吨标准煤,相应的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还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效应和信心,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堪称中国自身发展的翻版。近40多年来,中国利用改革开放的时机,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溶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结合联合国援华经验,特别是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进行学习、消化、吸收,全程创新,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全球南南合作的新模式。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关于南南合作的新空间,还有很多更广阔的领域没有谈到。在这些领域都是求是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院可以涉及的领域。我祝愿求是学院呢本次年会必将对外传递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信号,为为浙江、为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更多动力,为国际经济合作开辟更大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谢谢大家!